在历史方面,夏侯惇则与演义之中相反,具《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记载此次会战:
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可以看出夏侯惇在历史上并不以谋略与武力见长,最起码武力方面是夏侯惇的弱项远不如演义之中所说那般猛勇。
而夏侯惇于《三国演义》中出场的方式则更加让人热血沸腾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一箭射去,正中
夏侯敦
左目。敦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
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热血沸腾,忍不住叹一声真汉子!这一段正式丰满了夏侯惇于演义之中的形象,忠猛悍勇,为人至孝,也正是如此于演义之中出场次数不多的夏侯惇被观众与说书人所接受甚至广为传唱,也对吕布死后武将实力的平衡做出了解释。
和演义不同正史对于此段的描写则显得轻描淡写许多《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仅用“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一句带过,反而更加注重的描写伤后夏侯淳调去陈留太守之事:
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
这就耐人寻味很多,不说晋朝之前独眼将军本身就非常少,不论褒贬都值得大说特说一番,而且史书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武将大多都说关于军事,若有民事相关的事件则三两句带过,夏侯惇之所以如此我只能提出一个猜测,陈寿或者当时整个时代都认为夏侯惇是少有的文武兼备通晓内政之人。
夏侯惇的在演义中第三次出场就不如头两次一般让人热血沸腾。
第二十八回合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夏侯惇曰:丞相无明文传报,汝于路杀人,又斩吾部将,无礼太甚!我特来擒你,献与丞相发落!言讫,便拍马挺枪欲斗。惇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不十合。
虽此段描写让人不慎爽利,但依然可以看出两件事:1.其形象得到了进一步丰满,此段重点突出对于曹操的忠诚,2.固然夏侯惇只剩一只眼睛,其武力值却依然属于一流之列,这在演义整体抑曹的思想当中属于难能可贵的,虽然到目前为止夏侯惇正式出场仅有三次,描写字数不足六百字,但其至忠至孝,悍勇无双的形象依然印入我们的眼中,或有不足之处但不失为一等的英雄。
在历史中夏侯淳在任太守以后便迎来了沉寂,随后的描写大多集中于其官职变迁与桃色新闻之上“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大多都是关于这方面的事,一则突出曹操对其之重视,在其多疑的生涯之中从未对第二人如此,二则证明其夏侯惇的特殊性。
首先曹操治军甚严,其次夏侯惇如此作为其手下众将皆无异声,可见其威望,致此夏侯淳在历史上的形象也十分圆满,在曹魏势力充满威望,深受曹操信任,本人亦是少见的即通领兵又懂内政的人才。
你是如何看待夏侯惇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