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将都齐聚一堂,大家一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宴会,庆祝这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星在人间的再次聚集。大家畅饮,气氛热烈,直到喝到尽兴的时候,宋江突然感到心中有些话要说,憋得难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提笔写下了一首诗,最后一句写道:“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这个时候,武松却不太高兴了。他有些愤愤不平地说道:“今天要招安,明天还要招安,弟兄们的心也冷了!”他显然对招安的事情感到不满。那么,为什么武松对招安的提议如此反感呢?
或许,问题的根源要从武松的经历和性格两方面来说。
首先,武松对官场的环境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失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官逼民反的情况时有发生。那些官员往往就像一方的土皇帝,他们借着权力巧取豪夺,肆意压榨百姓,导致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武松对于这种情况有着深刻的理解,因为在梁山上的许多人,正是因为官府的压迫,才走上了梁山,成了草寇。因此,梁山上的许多人对官府、官员以及官场都有着天然的厌恶感。
展开全文
其次,武松自身的经历也让他对招安抱有深深的排斥。当他的哥哥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合谋害死时,武松没有选择去通过官府报仇,而是直接手刃仇人。他不是因为非要亲自杀掉仇人才能感到痛快,而是他深知,像西门庆这样的人,财大势大,哪怕入狱,也肯定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打点关系,将事情化解掉,最终哥哥的冤屈将不了了之。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武松认为,与其等待官府的判决,不如自己直接动手,了结这段仇怨。这样做,他可以一了百了,而不至于让这场冤屈无声无息地消失。
此后,武松还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比如痛打蒋门神和大闹飞云浦等。他对待别人总是直来直去、毫无心机,他相信只要自己光明磊落,别人也会真心待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他被张都监陷害后,在飞云浦的遭遇让他彻底明白了官场的险恶。经过一番生死较量后,他逃脱了险境,但也更加认识到,官场中的人心复杂、尔虞我诈,充满了勾心斗角。最终,他在经历了血溅鸳鸯楼的事件后,彻底对官场失去了信心。
最后,武松的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招安的态度。武松的性格与鲁智深有些相似,他性格刚烈,热衷于打抱不平,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他对待别人总是真心实意,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也会真心待之。所以,他特别喜欢梁山上的这种生活,喜欢与兄弟们互相信任,过那种无忧无虑、肆意挥洒的日子。他不愿意被家国责任所束缚,也没有追求光宗耀祖的抱负,他所追求的,只是一种内心的自由与洒脱。在梁山,他能够随心所欲,甚至偶尔与官府大打出手,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这种自由的生活才是他所渴望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