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的温度也是冷得让人瑟瑟发抖
空气里开始变得“电量十足”
开门时,脱衣服时,梳头发时
与其他人接触时……
突然就被噼里啪啦“电击”了
有时候一天被电个十几次
触碰任何物体都瑟瑟发抖
害怕到怀疑人生
虽然这种现象看起来有趣
但过多的静电对人体是有害处的!
很多人以为静电影响轻微。其实,静电虽然电流很小,不会直接伤害人体,但却会产生多种不易察觉的危害。
(1)
威胁心脏健康
对于心脏功能比较弱的人,静电产生的磁场作用轻者可导致胸闷、头晕、气促、焦躁不安,重者可引起心律失常和早搏,加重病情。
(2)
诱发皮肤瘙痒
静电在人体周围产生大量阳离子,进而使皮肤水分减少,皮屑增多,更容易诱发皮肤瘙痒。
(3)
威胁大脑健康
静电会引起脑内神经细胞膜电流传导异常,影响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感到疲劳、烦躁、失眠、头痛。
(4)
损害电子设备
精密电子设备易被静电的高电压击穿,造成短路或其他危害。
(5)
遇到酒精更危险
当空气中酒精浓度达到3%,静电就能引起酒精爆炸。所以不要用喷洒的方式使用酒精。
每次身上一有静电
科博士就感觉自己是个
行走的“发电机”
这些静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呀?
首先,静电并不是指静止的电,而是指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
人身上的衣服和别人的衣服或座椅摩擦会产生静电,也就是在你的全身上下充满了静电荷。
物体间接触相互摩擦,电荷转移到绝缘体上(比如一些衣物),由于没有地方可以释放,就聚集在了表面。当这些绝缘体接触到导体时(比如金属表面、人体等),电荷找到了出口,立马激动地转移,啪一声,放电完成。
我们的身体产生静电一般要具备3个条件:①干燥的空气;②不导电的化纤衣物;③体质较弱者。
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有静电的物体时,电荷从高电势处移动到低电势处,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于是不带电的物体就产生了电。
当静电聚集达到一定的电压,接触时就会产生“触电”现象。
冬季由于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皮肤湿度也低,再加上人们常与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等接触摩擦,就会导致身体积累静电。
(1)
保持头发清洁
冬天气候干燥,特别容易滋生头皮屑。头屑污垢黏着的头发是静电产生的温床。所以,冬天一定要勤洗头洗澡,能有效清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
(2)
选择木梳或角梳
梳子的选择也尤为重要,最好选用木质或者角质的梳子来梳理头发。如果用的是塑料梳子,可以在使用前先将梳子放在水中浸泡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再梳理头发。
(3)
穿棉质或丝质衣服
在冬天最好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上衣,而最好不要选择化纤类衣物,这样也可以减少头发和衣服的摩擦,减少静电,将电击降到最低限度。
(4)
增加室内湿度
有研究表明,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35%时,容易产生静电。可以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或一两盆水,使得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降低产生静电的可能性,也能使皮肤保持水润状态。
(5)
先摸钥匙再开门
在碰铁门时,不要直接用手直接接触铁门,而是用手先大面积抓紧一串你口袋里的钥匙(通常这并不会遭电击),然后用一个钥匙的尖端去接触铁门,这样身上的电就会被放掉,而且不会遭电击。
(6)
先摸车门再下车
下车时也常发生电击现象。想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最好在下车时,即在身体与座位摩擦时,就提前手扶金属的车门框,可以在摩擦产生静电时,随时把身上的静电排掉,而不至于下车后突然手碰铁门时放电。
漫长的冬季才刚刚开始
各位小伙伴们
一定要注意防范静电哦!
赶紧转给你身边备受“触电”困扰的朋友吧!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来源:广东科普,广东卫生信息,果壳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为什么一到冬天就被“电”?!冬天静电到底怎么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