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直径对于视网膜成像及视觉质量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目前大部分国内外的眼科学者研究认为:瞳孔直径增大时,中央眼轴周边的非近轴光线进入眼内增多,由于周边部的角膜屈光力量比中央部强,周边部进入眼球的光线比中央区更早形成焦点,这必然增加球面像差。
对于夜间瞳孔直径较大的人群,在准分子激光治疗手术以后,激光切削区与非切削区的交界处,光线可发生漫反射,致使眼球的高阶像差比例增加,以彗差、球差增加更明显,从而影响暗光下视觉质量,这是出现夜间眩光、光晕、和暗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术前近视度数越高,瞳孔直径越大的影响就越大。
暗环境下瞳孔直径增大与术后星芒感、视物重影、眩光、光晕的发生相关。暗环境下的瞳孔直径如果大于激光光学切削区的直径,更易出现夜视力下降的症状,因此对于暗环境下瞳孔较大的近视患者,宜采用较大的切削光学区或小光区大修边的切削模式手术。
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瞳孔直径过大并非夜间视觉下降的危险因素,很多暗环境下瞳孔直径较大的近视患者,在激光手术后仍有很好的夜间视觉质量,分析可能由于激光计算法则的改进、切削程序的优化、过渡区域切削模式的采用等,加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减轻了瞳孔增大对夜间视觉的影响。当前对于暗环境下瞳孔直径的测量并未有标准的仪器与方法,导致临床研究结果的不完全一致。故瞳孔直径作为单独的一项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性。
国外临床研究中提出的“间隔区域(Clearance Zone)”概念。所谓“Clearance Zone”,即瞳孔直径与有效切削光区直径的差值,国外有学者研究“Clearance Zone”有效切削光区和瞳孔直径的比值(Fractional Clearance,FC)与术后视觉质量的关系。Buhren等研究表明:有效切削光区直径大于瞳孔直径时(即FC>1),LASIK手术后的高阶像差会显著下降。当有效切削光区超出瞳孔直径的16.5%(即FC=1.17)时,所诱导增加的高阶像差只有二者相等(即FC=1)时的一半。当有效切削光区比瞳孔直径小9%(即FC=0.91)时,所诱导增加的高阶像差增大为二者相等(即FC=1)时的1.5倍。
尽管高阶像差和夜间视觉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越大的“Clearance Zone”意味着激光需要切削更深、更多的角膜组织,所带来的角膜生物力学改变更大。因此,不同的“Clearance Zone”对夜间视觉质量的影响尚待研究。如何在确保角膜组织切削后的安全性与“Clearance Zone”设定所带来的视觉质量效果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眼科屈光手术医师们今后工作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