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话,多举例子。经典的火车旅行路线,在这个星球上不胜枚举。比如很多人询问的“西伯利亚大铁路”,9288公里的长度,足以丈量俄罗斯这个伟大国家的宽度;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有很多年轻人会去湘南海岸看一眼“江之岛电铁”,只为追寻一眼《灌篮高手》里,那个和自己的青春绑定在一起的动人场景;比如印度大吉岭的老火车,至今仍在使用100多年历史的蒸汽机车;比如瑞士的冰河列车,挪威的弗洛姆高山列车,和1号公路并行的美国海岸星光列车……
当然还不能忘了中国的青藏铁路、成昆铁路等一条条伟大卓绝的“天路”……
如果在此详谈火车旅行文化,仅这一条估计就能写一本上百万字的巨作,还不一定能写得完。感谢上帝把人类扔在这颗星球上的同时,又让他们发明了火车,这可真是一条到死都走不完的路呐……
(2)火车摄影文化
很多喜欢火车的人,都是摄影爱好者。无论拍火车,还是拍火车上的人,都是火车摄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拥有着迷人的魅力。
曾经介绍过一位杰出的日本铁道摄影师——中井精也。他有一个著名的博客,叫做“一日一铁”。顾名思义,“每天拍一张关于火车的照片”。
可能很多不了解火车摄影文化的人,不清楚他们拍的是什么。“拍火车”,主要指的是以火车为被摄主体的拍摄方式,这其中可以是火车本身的写真集,也可以是火车融入风景中的绝美场景;而“拍火车上的人”,就是我们熟知的“火车人文照片”,比如拍一个站在硬座车厢上的小男孩,或者一个正在吃泡面的女孩。
推荐几个国内优秀的铁道摄影大师。以“拍火车”为代表的,非罗春晓和王嵬莫属,他们二人也分别有自己的火车摄影书籍出版。而以拍摄火车人文为代表的,有著名的《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集作者王福春老师,以及新晋获奖的《绿皮火车》摄影师钱海峰等。
(3)火车书籍文化
纯文学类,还记得前面说过的那趟从巴黎开往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快车”吗?她的尊贵地位,简直可以让无数文人墨客用“跪舔”来形容了。据说,以“东方快车”为蓝本的相关文学著作,有19种之多……至于《铁道游击队》和《银河铁道之夜》这类,更是尽人皆知。
非虚构类作品,主要来自于铁道爱好者的贡献。当然,这里以火车旅行游记、火车摄影集、火车人文、典故等作品为主。
说一个个人十分欣赏的美国作家,他的名字叫保罗索鲁。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书基本都在写世界各地的火车旅行。甚至,他还来中国坐了绿皮车,并出了一本叫做《骑乘铁公鸡》的游记。保罗索鲁是一个在写作风格上十分任性的人,甚至让人怀疑是否是在故意疏离观众。在常人眼里奉若神明的东西,在他眼里或许一文不值。估计,别人看了他写的火车游记,也会这样想吧。
最后举一个可能会让很多人“震惊”的例子:想象我们去了一座大型书店,那么自然能够看到许多分门别类的“专区”。比如战争书籍,放在军事的专区里;莎士比亚的著作,放在外国文学专区里……当然,这不是废话吗。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一本与火车相关的摄影图册,放在一个叫做“铁道”的专区里呢?
这这这,你在开玩笑吧?
不不不,没有开玩笑。在铁道文化领域发达的邻国日本,他们的书店就真的有“铁道”专区!
什么叫文化?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看不见的差距。
(4)火车科普文化
这个话题,可能主要针对的人群,就是既可爱又中二的铁道迷了。可能很多人知道“军事宅”啊“历史宅”啊什么的,并不一定知道有个词叫“铁道宅”。扯远了,这里不是在聊宅文化的。
所谓铁道迷中有不少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十分丰富的数据型高手。他们不但熟知国内外的各种铁道线路,也对火车机车的型号、性能、各种指数了如指掌,竖起耳朵来一听,便知道这一声风笛来自于哪种型号的火车头……别人觉得很神奇,他们觉得司空见惯。因为热爱,就是这么一件奇怪到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事情。
除了搭火车拍火车,铁道迷最爱的,恐怕就是参加由一些铁路官方、机车厂举办的交流活动了。这不仅是一次铁路知识科普、学习的活动,更是一次火车迷之间的大聚会。只是,此类活动相对的受众范围比较局促,往往都是在比较专业的铁道迷群体之间传播。
另外,火车网站、论坛等,也是火车文化科普和铁道迷交流的重要场所。
(5)火车历史文化
火车作为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极大程度上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如今,火车早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浑身上下充斥着各种文化印记和符号。
说到火车文化,自然不能不提起火车的历史。这又是一个宏大到没有边际的“宇宙级话题”。在此还是“以微观看宏观”,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获取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
拿我国云南通往越南的著名铁路——滇越铁路为例,这条100多年历史的老铁路,曾经见证了云南这片大地上无数城镇的兴旺与衰落。在云南人心中的历史地位,实在是举足轻重。因此,在云南的许多书店里,都能寻觅到不少与滇越铁路相关的历史文化著作。
但在云南之外,了解这条铁路的人,却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这不少与滇越铁路相关的历史文化著作”,在云南之外的地方却连一小撮都算不上,所发出的声音也是气若游丝。这本应是我国著名的铁道旅行景点,或者历史文化研究对象,却养于深闺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这便是中国铁道文化的一个缩影。
但,有些事情,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去做……比如,位于昆明火车北站的“云南铁路博物馆”,就是弘扬国内铁道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6)火车车站、博物馆文化
严格意义上说,这条也算火车历史文化的一个分支。但既然提到了“云南铁路博物馆”,就简单说两句。
其实在很多铁道文化发达的国家,“铁道博物馆”都是一个像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那般随处可见的存在。扪心自问,在中国,大家去过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铁道博物馆呢?
如果有机会去昆明,“云南铁路博物馆”绝对不可不去,肺腑之言。
这座博物馆,可以说就是那条百年“滇越铁路”的历史文化科普馆。馆内除展出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外,还有很多让人欣慰的铁道文化周边产品在售卖。比如滇越铁路的相关历史书籍,以及明信片、纪念币,还有类似火车机车的模型、挂件等。
别小看这些小小的配件,有时候正是文化的繁衍之物。
云南铁路博物馆,又被称为是“车站里的博物馆”,因为它的原址也正是昆明北站。在世界各地,有许多这样的博物馆,前身都出自于一些著名火车站。拿中国来说,上海铁路博物馆,前身正是一派英式建筑的“老北站”。而位于香港大埔的铁路博物馆,其前身是大埔墟火车站。
(7)火车影视文化
这也是一条可以促膝长谈几夜的庞大话题。不仅仅作家和摄影师喜欢玩火车,导演更是万万不会放弃这个大铁盒子。就不说《猜火车》《追火车日记》《爱我就搭火车》这些名字上就带着火车的电影了,我在此推荐几部真正意义上具备“粉丝向”话题的电影,供大家参考。
一部叫做《乘列车前行》。这是导演森田芳光,献给全天下铁道迷的一份厚礼。电影讲述了两个铁道迷的业余生活,严肃又逗逼。如果你好奇什么是铁道迷,电影能够满足你一切的管中窥豹。PS:演员是松山健一和瑛太,女孩子应该挺喜欢吧。
一部比较小众,叫《火车与玫瑰》,德国片。这片实在太好玩了,说一个德国大叔,去芬兰参加一项比赛。这比赛一说出来铁道迷全乐呵了,啥?你设计一条乘火车的线路,从A地到B地。谁设计的线路耗时最少,就赢了……
最后一部,不仅仅是一部与铁道相关的优秀电影,也是一部让你看完心生感怀的系列片。这就是我在许多地方提到过的,NHK拍摄的纪录片《关口知宏的中国铁道大纪行》。可能你已经看过了,但我相信,你一定会想看第二遍……
(8——未知)火车模型文化、火车游戏文化、还有许多千奇百怪的文化……
写到这里,才赫然发现,这原来是一个无底坑啊……原谅我,在收笔之前,最后啰嗦几句。
火车模型,也是铁道迷群体中不少人热爱的一样事物。无论是国内的百万城,还是国外的ROCO、MAERKLIN、FLEISCHMANN……在虔诚的铁道迷眼中,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为火车模型故。Helge Jepsen在那本《男人的玩具》著作中,也毫不犹豫地把“铁道模型”收入其中……
火车游戏,本人不是游戏迷,但也听说过微软的《模拟火车》,以及《铁路大亨》……
还有,火车便当,也能产生文化,你信吗?艾玛,可不是中国铁路上的盒饭啊。电影《独自等待》里,龚蓓苾坐着绿皮车去厦门了,夏雨在她身后狂追不已,大喊一声:千万不要吃火车上的盒饭啊!可是孩子你造吗,在日本和台湾,不是这样啊。他们的铁道便当,不但好吃,还能出书。台湾和日本,都有铁道爱好者,靠“火车上的盒饭”实现了作家梦想……
前面我也说了,别小看一些小小的细微的东西,有时候正是文化的繁衍之物。再举台湾的例子,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了一张“十分——幸福”的火车票。可事实上,整个台湾,只有十分车站,没有幸福车站。你可以说台湾人装逼,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感悟出,他们热爱生活。再比如与“十分”同在平溪线上的“菁桐”车站,这是一座日本人留下的纯木制车站,在那里,你甚至可以买到一张木制的纪念明信片……
如果你有幸看到了这里,脑袋又没懵逼的话。可不可以告诉我,什么是火车文化?反正,作者快懵逼了……
最后,我呼吁大家发起一个“拯救千与千寻”的活动,恳求各种营销号旅游达人之类不要再以讹传讹,祸害《千与千寻》了。我必须呼喊一万遍,斯里兰卡的所谓海上列车,并不是“千与千寻”的灵感来源。而台湾的九分和重庆的洪崖洞,更加不是了!
泡面瓜子火腿肠
人赞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