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她在99.9%的情况下都是真心实意的觉得她那么做完全是为我好,但是她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为我好”的控制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
在我们两个的关系变得很亲密之前,也就是在我放弃土木工程专业转心理学期间的大概2年的时间里,曾经把彼此最不好的一面带了出来。那时候她经常打电话跟我说:“因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或者“因为你,我又病了。”或者“如果你不这样,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我就不会失眠或者焦虑了。”
这是我妈妈在持续做的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她总希望通过改变我,来改变她的情绪。
二、父母控制欲太强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是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那一些父母,同时,他们也是最易侵扰到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感到被“入侵”,出于个体存在的本能,孩子将会用壳“包裹并封闭”住内部那个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因此,孩子也就变得屈从而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
01
我的一位前同事,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公司里非常努力,但是为人处事总有些欠考虑,冲动,与同龄人相比,身上总显得稚气、“单纯”。后来熟悉后得知,他有一个大包大揽的妈妈。这位操劳的妈妈家务全自己做了,家人孩子的衣食起居无不悉心照料。与此同时,妈妈管他也很严格,死死地控制住了他的生活。如他自己说的:
我下班了,要跟朋友晚上出去玩,就必须得和我妈打个电话,报备下,如果她答应了,我才能去赴约。不答应的话,我就得马上回去。有一回,跟朋友一起玩得晚了些,我妈就说,你怎么还不回来,我心脏难受死了。我当时在开车,听了我妈的话,心理就莫名烦乱,就开始乱开车,差点出了意外。我爸近些年来身体不好,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强大些,为家里分担,我还想搬出来独自住,让我妈少照顾一个人。可是只要我在家里待得时间少了,我妈就会在我面前哭,怪我不孝顺。我若是花钱送女朋友一些礼物,我妈也会过问……
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光,他却一直为了如何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周旋于妈妈和女朋友之间而烦恼,甚至自责。回到家,他觉得缺少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当他离开家,妈妈又会开始指责他“不孝顺”,甚至以自己的身体健康做要挟。他找的每一个女朋友,妈妈总好像不能够满意,甚至经常有敌意。为此,他曾难过地说:
我是个没有人格的人,我没有办法为自己做主。
从心理学角度说,这是一个和妈妈未脱离共生关系的孩子。妈妈一直把他当做小孩儿看待。他认同了妈妈的评价,屈从了妈妈的控制,一直以一个孩子的姿态而存活,稍有想要长大的意愿,内疚指责各种道德压力就接踵而至。他未真正长大过,所以,如何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中显得“成熟”起来呢?就是这样,他配合着妈妈的控制,没法变得更好(真正长大、与父母分离)。因为“好了”(与父母分离),妈妈不放心。
02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深受父母控制欲的影响。他爸爸是局长,从小对他就比较严格,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玩,晚上几点回家都要严格按照父母规定的时间。
这样的结果就是,他初中住校的时候比同龄人叛逆期来的早,而且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甚至到快要结婚。
初中那时候,能违反的事情不多。为了叛逆,他就早恋,高中也不停地谈恋爱。父母不停地给他转学,但没有什么正面影响。回家以后,还要被父亲用皮带抽打。
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他选的女朋友,爸妈不喜欢。要强制拆散他们,后来他就躲在外面不回家。好像忽然有了一股子拧劲,从小到大都被控制,这一次一定要娶她。
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丧失是非对错的判断。成年以后,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先询问父母的意见。当父母的意见和自我教育的观点出现分歧的时候,往往更难以下决断,变得没有主见就理所当然。
父母这时候会拿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告诉他们那种人生才是对的。这时候人生的走向不知不觉又会被父母控制。
其实从爱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对错。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对孩子人生的影响是负面的。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容易特别向往自由,要么面对事情的时候比较懦弱,容易自卑。
养孩子,最难的是不打扰。对于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尤其需要学会这一点。控制欲太强的父母,似乎总有一种担心:如果我放手了,那不就成了放任不管了吗?孩子不就会变坏了/遭遇危险了吗?
03
我有一个特别好的男闺蜜。每次生活中出了什么问题,我都爱找他谈心,他也成为很多女生的好哥们。遇事有主见,比较独立。
究其原因,我问过,他说因为从小爸妈对他就是放养,从没有过多干涉他的选择。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他爸妈从不逼婚,而且相信自己儿子对人生的判断。他对自己的择偶标准非常清楚,也很有自信自己选择的人不会被爸妈反对。
在这个逼婚纵横的时代,也着实是一股清流了。但这种教育下的亲子关系,不得不说是大家都向往的。
显而易见,父母的控制欲对孩子的整个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最好的教育依旧来自于可以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最好的教育依旧是趋于民主,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教育。
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孩子才需要共同成长。想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迫切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控制欲。
熊孩子是熊父母教育出来的,不要过多的用爱去绑架她们的人生。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抱怨和不满了。
小别离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棒,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走向别离。
如果真的想要孩子独立行走,请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如果真的要提孝道,那一定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收一收父辈的控制欲,也坐下来和父母好好聊聊。
对此,我对控制欲强的父母有两个建议:
放手,而不放任
要减少控制,做到“放手”而不“放任”,的确是需要把握火候的。
比如,孩子刚学走路时,平衡感还未发展得很好。所以,孩子会主动牵住你的手走路,这个时候,你给以必要的扶持才不是“放任”;待孩子力量、平衡足够的时候,他又会想要甩开你的手,这个时候,你松开手,大胆地允许孩子向前走,这就是“放手”。独自前行的孩子,前行之时,也许还会遇到路途不平坦,心中有畏惧,还希望能够再握住你的手,此时,你守护在身边,及时施以援手,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孩子想要离开之时,你负气地说:“好吧,你自己走吧,走了就别再回来找我!”再或者,孩子离开了又想要回身找你时,你冷嘲热讽地说:“当初不是你自己要走的吗,怎么着,还是不行吧,离了我你怎么办!”这些,就都是控制。
再比如,针对孩子的学习,父母放手,其实并非完全不管不顾。而是与孩子商定好基本的规则/日常行为习惯,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认可,引领孩子见识更多的外部世界、促进孩子的学习热情等等。具体题目如何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否做错,考试成绩如何,更喜欢哪一门功课,更偏好何种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交由孩子自己做主即可。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父母像监工一样,360无死角监督孩子的学习,甚至把学习变成亲子角力的战场,充满各种威逼利诱,那么,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入侵”,就是控制。
在整个过程中,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做父母的,有权给孩子必要的建议、引导、支持,而孩子,同样有权采纳或者拒绝我们。保证这一点,亲子间的控制,就会少很多。
父母需学会厘清“界限”,分清“你”和“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